正午的片刻


影像敘事:對一個世界外貌的部份引用,更確切地說是斷章取義,這些影像自成一個敘事的範疇,與觀者的殘留記憶相連結,引發意義與一種排序。由詮釋學的觀點,人們自身的前理解反應對這有限範疇影像的解釋,在片段與片段間隔間喚起的想像或記憶,如此的詮釋循環,不斷加深影像特徵的概念化,有些形成一種類文字的符碼。

外貌曾是確切存在的,但而後的意義與解釋不同的觀看卻是游移曖昧,也因此才有值得不斷觀看的重新發現。(讀 John Berger 的另一種影像敘事)




8 意見:

flower 提到...

最近也在迷John Berger,喜歡他另一種影像故事的敍事,我不會寫,不然應該可以寫出很多故事。

晴陽 要不要多寫寫?寫故事一樣地寫...

lin 提到...

flower,謝謝妳的回應。
這則是在嘗試依John Berger的影像敘事論述,去拍攝一些影像。略去圖說或文字,只剩這些影像自成的訊息替代語言的敘事,雖說是片刻,或許可以讓觀者轉換成時間軸上的序列,形成一段言說。
看完John Berger的書,我才覺得自己的不足,必得回溯去看一些書:
Walter Benjamin: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
La chambre claire:明室‧ 攝影札記
Susan Sontag:論攝影
John Berger:觀看的方式
Marita Sturken:看的實踐: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

我想這些書跟拍美學式的圖像的論點、想法是有很大的差別,我想這兩種理路對於相機的觀點是不一樣的。美學的相機對我而言是光的畫筆,塗在數位的CCD上,最近我也想嘗試製作一些小道具嘗試用掃描器來做。

flower 提到...

這麼多書要看啊??..@@

等著看你"進修"後的作品...^^

lin 提到...

最近還在看羅蘭巴特的《明室》,這些論述用到很多哲學的理論,如現象學、本體論等等,要充分理解這些,可能又要知道更多背景知識,只能說以前在學校的哲學教育幾乎是零。

lin 提到...

掃描器的想法有點問題,如果製作透明容器,容器底部的厚度可能會使掃描影像對焦模糊,它必須貼在平台的玻璃上才會清楚。
如果直接在平台上施作水拓油染等,掃描器上的玻璃平台必須能夠防水,讓水及顏料不致滲到機器內。

flower 提到...

你不是學理工的嗎?在學校當然比較少接觸哲學。我們中文系,接觸的也大多是中國的哲學系統。不過我自己喜歡讀西方哲學相關的書,所以很早就讀叔本華。

最近在看約翰伯格的【留住一切親愛的】,才開始,等看完再與你分享。 

lin 提到...

flower,我感慨的是當年在大學以前的教育裡都沒有哲學、宗教方面的教育,公民與道德或三民主義應該改來上這方面的課程。
我從女兒上高中後比較了解台灣高中的現狀(至少在台北市),在社會、人文、藝術方面的老師與教學比我們當年有較大的進步。

flower 提到...

我們那時候「戒嚴」咩,那裡敢讓我們上什麼哲學課?萬一又跑出來個馬克斯,不把人嚇壞了?...所以我們某部分是被時代犧牲了。

所幸為時不晚啊,現在資訊的取得那麼容易,可以好好充實了。

張貼留言